无锡育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
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

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.png



进入新世纪以来,根据无锡市 “科教兴市”、“人才强市”的主体战略,为贯彻市委、市政府提出的2010年无锡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、初步实现教育国际化、建成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市的目标,我校在“十五”期间就致力于在探索和实践中创建人文校园,追求高品位的内涵发展。内涵发展的关键是在合理清晰、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,铸就自身特色,打造品牌优势。办学理念是一定教育理念和学校实际有机结合的产物,是学校校长和教职员工对本校办学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提升,是对办学方向整体思考的理性概括,是办学行动的灵魂和指南。可以说,没有清晰的办学理念,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和优质的学校。先进的办学理念,一旦和教育教学实践结合,将引领学校的持续发展。因此,我校总结了学校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,审视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,以此为基石,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,提出了“人文、人本、生活、生命”“人文见长,人本立校;根植生活,发展生命”的办学理念,全校达成共识,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,引领学校走向内涵发展之路。

人文见长——以人文作为我校办学特色。

 人文,是指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。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分为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文化知识。在这些知识当中,包含着价值观、理想与责任、道义与正义、道德与审美、情感与意志等等人类特有的情感,这就是人文知识承载的情感,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,就是人文情感。人文精神就是做人的精神,就是人追寻和守护上述人文情感的精神,就是人对上述人文情感的自觉。人文与科学的融合、健全人格的养成、综合素养的提高,已成为新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主题,也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。综观当今教改需要,人文教育必须渗透在各科教学中,渗透在各项活动中,渗透在人际氛围中,渗透在制度规范中,渗透在教育设施建设中,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。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。人文教育是艰巨的熏陶过程,是以学生为本,以学生的发展为本,培养高尚的精神品质,塑造文明、开放、民主、科学的品格;不仅传授知识,更重视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本领。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,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。学校要全面营造人文教育环境,建构人文校园。人文校园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、信任和激励,充满了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,充满思想、底气和智慧的校园。在人文校园的熏染和浸润中,教师富有特色,学生富有特长,课程富有特点。通过开拓创新的工作,师生的活力被激发,师生的潜能得到发展,学校教育不断产生新质,从而不断积淀、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,学校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的精神家园。

人本立校——以“人本”作为我校办学思想。

所谓“本”,即本位、根本,关涉活动的起点、归宿、目的、终极意义以及评价标准、尺度等。以人为本,突出的是人的地位和作用,人本立校,即以“人本”思想作为我校办学思想,所有学校行为均以学校中的人——教师和学生为出发点,以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。

从管理的出发点和方式特征来看,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尊重人的特点、规律和需要,指向人的发展、为了人的发展的管理。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、积极性、创造性来展开,致力于实现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。同时,人生活在群体中,群体活动所应有的纪律、规则、制度既是群体活动正常高效进行的保证,也是群体中的个体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,因此,以人为本的管理还应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,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相结合。

教育以人为本,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目的观、课程观、师生观、教学观。

目的观:教育目的是挖掘学生潜能,培养学生完整人格,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,使丰富多彩的学生个人世界独具个性魅力。

课程观:课程内容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、能力和需要,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态密切相联。课程结构的组织要关注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,关注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整合,关注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。课程设置要形式广泛,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。

师生观:学生是充满情感、活力、个性的生命,是能动的主体,是教育的中心;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、鼓励者和帮助者。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。

教学观: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,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;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,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;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,让学生在参与中享受学习与发展的快乐;教学评价运用促进性评价,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。

根植生活——以“生活”作为我校教育灵魂。

早在将近一个世纪前,面对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状况,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说过:“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,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,离开生活的 经验就没有生长,也就没有教育。”然而审视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,却依然游走于各种外在的需求而无法返璞归真,也无力践履其成全人生的终极使命,因此,我们 有必要继续呼唤“教育即生活”、“教育即生长”。

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,走向生 活,教育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,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,才能帮助学生认识、参与社会生活,学会生存,学会生活。因此,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建构,以及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,就成了基础教育的永恒追求。教育必须回归生活,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成为联结其可能生活的桥梁,教育才会永远焕发生命的蓬 勃和活力,充盈生活的多彩与真切。

对于我们来说,这是一种美好 的教育理想,更是一项艰巨的使命,一次艰难的探索。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,把教育内容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,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,选择和 运用开放的教育方法和途径,使学校从孤立的、封闭的、与外界脱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,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。


发展生命——以生命发展作为我校教育目标。

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,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,那就是“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”。学生是一个生命的火种、精神的火种、心灵的火种,教育的使命就是点燃这 火种,使之焕发生命的光彩。生命是教育的原点,也是教育的终点。在一定意义上,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、通过人的生命、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 动,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。因此,我们要让教育不断发掘生命潜能,增强生命能力,提升生命质量,使教育回归生命的发展。我们的教育 要以学生为本,切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,为学生提供的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,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,发展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, 引导学生占有人类共享的普遍价值观,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,具有基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从而具备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,为学生人生发展切实奠定“学会认 知、学会做事、学会合作、学会生存”四大价值支柱。

  在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同 时,学校也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,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生命的精神家园和成长驿站。在生命理念观照下,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,教书不仅仅是“谋生”的手 段,而应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;教师不应是燃尽自己、照亮别人的牺牲品,而应是和学生一起发展的幸福者。叶澜教授在1997 年就提出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,还要“育己”,把教师对创造的追求和实现,视为“教师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源泉”。因此,教师在奉献、服务的同时,还要从 中获得一种生命成长的体验,否则奉献就没有快乐可言。所以,学校要积极为教师创设条件,重视校本培训、校本教研、校本教科研,帮助和指导教师掌握现代教育 观念,促进教师专业生长和发展;要加强师德建设,完善教师思想、情感意志、品格修养;要改革教师评价机制,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、多元的、促进教师不断 提高的评价体系。惟其如此,教师才能成为一个“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者,一个在学习化时代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者,一个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学内容 组织者,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反思、自我建构的研究者”。

  综上所述,我校办学理念中,“人本”原则是核心原则,“人的发展”是主导思想。学校要发展,必须以学生为本,以教师为本。无论是学校建设、制度管理还是课 程设置,都必须把“人”放在首位,只有把“人”放在首位的教育,才是健康的教育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教育的轨迹是一个无穷的圆,它与社会相连,与生活相 通;它与文明相连,与文化相通;它与生存相连,与发展相通。其圆心就定位在“人”——社会生活中现实的人、文明气息中健康的人、与时俱进中发展的人。

  我校的办学理念注重现代教育与学校文化的融合,充分体现了洛中人秉承传统、崇尚人文的优良风貌,它已成为我校在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凝聚群体价 值的核心所在,为我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点。这一理念已外化为学校文化,融化于学校的血脉之中。洛社高中正逐步成为一个物质环境与心理精神和谐统一 的绿色校园;一个弥漫书香,充满思想、底气和智慧的人文校园;一个师生共同生活、共同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;一个不断产生新质,从而不断积淀丰厚内涵的可 持续发展型校园。